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音樂人口述歷史

  • 經歷

    吳楚楚(1947-),生於武漢,詞曲創作者、歌手。

    戰後來臺定居於今新北市,高中時期開始學習吉他,退伍後開設吉他教學班授課,並於各西餐廳駐唱。1974年於哥倫比亞咖啡廳結識胡德夫、楊弦、李雙澤、韓正皓等人。1977年由林懷民籌辦的「吳楚楚首度演唱會」中,發表以楊牧詩作為詞譜曲的〈歸來〉,以及自創曲〈你的歌〉,成為其代表作。同年受陶曉清邀請與胡德夫、楊弦等多為歌手,發行3張《我們的歌》系列專輯。
    1980年滾石唱片成立,受邀與潘越雲、李麗芬等人發行第一張專輯《三人展》,為滾石唱片拿下好采頭。1983年和彭國華、陳大力等人共同創建了飛碟唱片公司,轉向幕後發展。1985年成立反盜版小組,並聯合12家唱片公司,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、中華民國錄音著作權人協會等協會,致力於打擊盜版,1990年更號召業界舉辦「321反盜版大遊行」。2003年發起並籌備「民歌三十」系列活動。2005年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,肯定其對音樂版權的貢獻。

  • 作品

    專輯:《我們的歌》、《三人展》等。
    歌曲:〈歸來〉、〈你的歌〉、〈好了歌〉等。

  • 得獎紀錄

    2005年第十六屆金曲獎獲特別貢獻獎。

  • 訪談內容

    於1947年生,身兼校園民歌手、唱片出版者、音樂著作權推廣者等多種角色。他最喜歡笑談自己是「清晨去碧潭游泳的角色」,這樣一位自在、快樂地執著於喜好的資深音樂人,是2005年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吳楚楚。從最初對吉他的興趣和涉獵,到後來陸續成立滾石唱片、飛碟唱片、「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(IFPI)」,吳楚楚親自見證了華語流行音樂在臺灣從無到有、發光發熱的精華時期。

    流行音樂是當下的社會縮影

    一路看著臺灣華語流行音樂成長的吳楚楚,認為「流行」的前提就是引起多人的共鳴;也因此,流行音樂往往反映了當下的時代、擁戴它的那群人的真實模樣。他舉例如臺灣早年的臺語歌,多半屬於小品,比較憂鬱、悲傷,這樣的音樂類型與當時像是日據時代的大社會息息相關。而臺灣現在的臺語歌,會有「啥米都不驚」這樣的類型出現,或是張雨生的「我的未來不是夢」,則陸續反映出後來「臺灣錢淹腳目」的時代縮影。

    現在臺灣的流行歌曲相當多元,摻雜許多元素,包括東洋、西洋、老歌等,就像臺灣這個島嶼本身的多樣化。吳楚楚認為,流行歌曲是社會的次文化,會唱出那一代人的心聲。而今天的流行,就會是將來的經典。

    音樂讓我快樂

    「我是彈吉他開始的,沒想到之後會變成職業。」吳楚楚談起最初對音樂的喜愛,竟是初中看電影「大江東去」的配樂很美,令他印象深刻,而這個單純的喜歡,卻促成他一腳跨進音樂的生涯裡。

    從小就喜歡唱歌的他,就讀新店國小時曾受音樂老師林增榮啟蒙。七○年代民歌運動引發「唱自己的歌」熱潮,而早期在民歌餐廳的駐唱時代,讓吳楚楚累積了創作量和觀眾人氣,1977年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為他舉辦演唱會,在臺北實踐堂舉辦「吳楚楚首度演唱會」,由他作詞譜曲的〈你的歌〉也首度公開發表。

    就在同一年,在洪健全文教基金會的催生下,由陶曉清邀集,與胡德夫、楊弦等人灌錄了他的第一張唱片《我們的歌》。1978年滾石雜誌和中廣「熱門音樂」節目舉辦「年度歌曲、歌手選拔」,吳楚楚獲男歌手第一名,〈好了歌〉獲選年度歌曲第一名,這首歌至今一直和吳楚楚劃上等號,也因此讓他和唱片業結緣。後來吳楚楚選擇居幕後,和滾石雜誌合作成立了第一家唱片公司「滾石唱片」。1981年滾石唱片發行第一張唱片《三人展》,由潘越雲、李麗芬和吳楚楚共同錄製。

    「在滾石的期間,我也在樂隊裡彈琴、唱歌,是職業的樂手,因為我一直懷疑作一間唱片公司究竟能不能養活我,所以還是一直維持有正職的狀態。」兩年後,吳楚楚離開滾石,與彭國華合組飛碟唱片,發行陶大偉的《ㄍㄚ ㄍㄚ ㄨ ㄌㄚ ㄌㄚ》電影配樂作為創業作。即便唱片公司在大環境下有許多經營的困難和挑戰,吳楚楚始終帶著做音樂的快樂和頑童般好玩的心態,製作出一張一張品質精良的唱片,像是蘇芮的〈酒矸倘賣嘸〉(電影「搭錯車」主題曲),都是經典之作。

    「在以音樂為職業的這段時間裡,最珍貴的就是音樂本身,另外就是這些朋友。我們從很小的兩、三個人組成的工作室開始,卻有很多有趣難忘的事,像跟陶大偉在做『朋友歌』,我們深夜在錄音室腦力激盪,連錄音師也跟我們玩……。」在飛碟唱片前期製作的唱片,至今依然是吳楚楚津津樂道的「品質保證」好作品,在這段期間他與好友彭國華也嘗試過多種新奇的唱片行銷點子,包括搭配虞戡平國片的置入行銷、AM廣播宣傳和贈獎活動等。當時臺灣的經濟開始起飛,媒體環境較單純唱片產業相當新鮮,因此好的東西和想法,能夠比較沒有包袱地被實現,對吳楚楚來說,是一段玩得相當過癮的音樂年代,飛碟也成功推出蘇芮、葉歡、小虎隊、紅孩兒、憂歡派對、林志穎、鄭智化、蔡琴、劉德華、郭富城、姜育恆、歐陽菲菲、黃鶯鶯、蔡幸娟、王傑、王芷蕾、東方快車……等,使飛碟在80年代成為與滾石並列的兩大指標唱片公司。

    此時台灣唱片市場盜版充斥,社會大眾對智慧財產權所知甚少,造成唱片公司與歌手權益受損。1985年吳楚楚結合業界成立反盜版小組;隔年聯合十二家唱片公司,共同成立了「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」(IFPI,2008年更名為「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」,簡稱RIT)。1999年成立「中華音樂著作權仲介協會」(MUST),吳楚楚當選首屆理事長,致力推動台灣流行音樂版權制度的設立。

    臺灣的可能性無限

    面對臺灣流行音樂市場近年來的巨變,吳楚楚提出三個主要問題:市場外移到中國大陸、唱片宣傳和商業利益的考量、以及難以再塑造出經典人物。「當年環境比較好,要作的功課沒那麼多,唱片宣傳其實比較輕鬆,只要找到幾個意見領袖加上你的音樂夠好就成立了,現在則很辛苦。」吳楚楚認為,現在的音樂不能僅扮演「出版」行業,而是許多商業合作和與社會大眾溝通的呈現。大環境的改變也同樣帶來經典人物再造的困難,吳楚楚比喻:「以前的版面是空的,很容易有一席之地,但現在你要上版面,還得把上面的人擠下來」。

    吳楚楚也認為,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、文化越趨多元,自然會有越來越多好的創作產出;從現今臺灣歌手的宣傳動作,也可明顯看出唱片銷售市場的轉移。但是輕鬆笑稱自己不擔心的吳楚楚,寧可積極地挖掘臺灣的優勢。

    「我覺得臺灣的優勢是有無限的可能性。不管是政治或教育,我們都有很多選擇和改變的自由。」此外,吳楚楚也點出華語流行音樂的特色,例如音樂的內容不能太複雜艱澀要能琅琅上口,「流行歌曲在『文學』上的比重相較多,很多歌好聽,是因為其中有哪句歌詞、哪句重要的話,剛好吸引到你講出你的心聲。」而臺灣紮實、深入的華文教育,正是孕育許多知名作詞人的搖籃,這也是臺灣流行音樂一直在華人世界裡是領導品牌的重要原因。

    經典就是聆聽自己、參考前鑑

    身為華語流行樂界的重要推手、製作過無數的唱片,吳楚楚是否聽過令他驚豔的經典聲音?答案是鄧麗君、王菲。「聽歌有幾種感覺,一個是美感,像是音色、音準、節奏;另一個是力感,聲音的紮實度。最難的是,妙感,你聽到的時候會想,他怎麼會這樣唱?很多人唱過都一樣的東西,他卻有他自己的味道。」吳楚楚認為三者兼具的兩位女歌手是華語音樂理的經典之作。此外,他也大力推崇曾經在飛碟唱片長期獨家合作的編曲家陳志遠,「他非常有才華,當時校園民歌走紅的歌曲,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他編曲的作品。」 聆聽自己、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經典,並以別人的前車之鑑作為典藏借鏡,就是吳楚楚對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館藏及執行方法的建議。不論是前述的經典歌手、編曲家,或是歷屆的金曲獎、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的得主,都是吳楚楚推薦值得典藏的人物代表。雖然自己不太保存手稿、收藏品可提供,但是基本的資料,在目前的一些音樂資料庫都可以找到,也做為館藏參考的方針。

    在北流中心的運作方面,吳楚楚則以自己成立「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」的經驗,建議可多參考英國、美國等各地名人堂的館藏、經營。「不要閉門造車」吳楚楚直言,別的國家如果已發展了那麼久的時間,我們的取經和學習,可以節省許多犯錯和嘗試的時間,對於北流中心設立的效率和精準度,將是一大助益。

返回頂部